-
开始莫名喜欢染发一个月后半黑半彩的布丁头
和长出半截新指甲的美甲
像是抓住了时间流逝里身体生长的细枝末节的证据
很开心指甲和头发还在长高
-
去看了梁静茹演唱会
想起了很多往事,但是也都是过眼云烟了。 点歌时有人大喊半个月亮,差点以为要唱这首歌了,结果没有。唱了夜夜夜夜。 但是也没有遗憾,感觉鱼姐唱什么歌都不会遗憾的。
-
螺丝 在栏目 螺丝的飞船 中回复了《活了二十几年我忽然想建一个宗教》 1年, 1个月前
最近觉得吉尼亚·伍尔芙《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》很有道理,
所以写下半月教第二条教义:请努力赚钱,为了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房间。 -
2024.6.26
近期解锁了新乐趣:陪朋友看演唱会。
和朋友看华晨宇的时候被舞美和VJ的用心震撼到;
听安溥老师的时候哭了一会中间又差点睡着;
马上要去首尔听XG,补课的时候狠狠被编曲惊艳到。
这几年很少主动听新歌之类的,都是被朋友安利。
陈娴静是这几年唯一的我主动爱上的新歌手了,可惜歌太少,陈娴静老师加油=w= -
Kisdort 在栏目 农仓 中发布了《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——评网飞《三体》》 1年, 4个月前
首先我必须说,我从来都不是鹅版三体的粉丝,无论是成本控制下差强人意的特效,还是束手束脚的改编,都显然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鹅版三体是一部“好”的影视化作品,而它之所以好,最主要在于大部分内容都忠于原作。
我并不认为“忠于原作”是一条硬性标准,就像异化三体刚开始时我的评价。填入情节来丰满故事和人物、甚至仅借用世界观和人物而对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,这都是好莱坞改编常用的手法。这种改编能在原作的文字之外创作出新的精彩,但同样也可能制造有辱原作声名的俗篇(很不幸的是,服从于才华的分布规则,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后者)。无论是什么原因,至少从结果来看,鹅版三体的编剧们明白自己的才华有多少,他们决定不要过多展示自己的那些小想法,他们决定把原著拍出来。
那么如果有那么一些编剧,不明白自己…(全文)
-
-
-
-
-
螺丝 在栏目 螺丝的飞船 中回复了《活了二十几年我忽然想建一个宗教》 1年, 8个月前
有道理 日日都是半月日
-
-
我的外公是个文化人。他小时候就带着我读唐诗三百首、练毛笔字,然后是论语,再之后是资治通鉴,直到现在每次我回家他都会掏出几本随机年代的文言书籍,要我带回去读,倒是让每一次回家都有了开盲盒的刺激感。
我爸则是个文艺青年,或者说,曾经是个文艺青年。除去小学时给我买的四大名著和外国名著外,我从他的书架上翻出来过席慕蓉诗集、徐志摩诗集、“奥斯卡金曲”和王杰的磁带、生物期刊——哦对不起,这是因为他农大毕业,是生物老师。
有赖于他们的库藏,我从小都还算是个爱读书的小孩,从罗贯中到大仲马,从郭敬明到学术论文,到小学三年级我甚至已经在偷偷做我爸课上的考试卷了。所以在我上学的前九年里,学习都是一件顶简单的事儿,上课随便听听,作业随便写写,考试睡过半场,喜欢学校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见到喜欢的女孩儿。直到高中我才懵懵懂…(全文) -
-
-
有一天你从很远很远的城市回来了。像是昨天刚刚分别那样,就出现在我家楼下,告诉我你要开一家便利店了。问我要不要帮你开。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。
第二天我们背靠背坐在无人的便利店里,我知道这又是一个甜蜜的假象。不敢看你的眼睛,因为眼泪下一秒就要夺眶而出。
-
-
-
-
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,为什么我上学在北京,第一份工作在北京,然后来了上海——我不喜欢北京。北京是一个规整的城市,四通八达,一气贯通,连带着北京的人们也规整了起来。在北京工作的一年里,我跟随着人流从三环外到王府井,又跟随着人流从王府井到三环外,每天似乎都见到同一批人,带着一样的行囊,戴着一样的表情。唯一例外的,是我终于鼓起勇气,尝试骑行十公里回家,空气很浑浊,车辆很拥挤,人群很混乱,我很开心。
当然若要每天这么做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,于是我很快来到了上海。我不知道我常用的”从同心圆到多中心“的理论有多少科学成分,但上海确实从未让我厌倦过。说实在的,上下班我确实也是在走同一条路,陪伴我的似乎也确实都是同样通勤的人流,但总有一种参差时有时无地拂过皮肤,撩拨着我的神经。说着上海话的老人,穿着lo装的少…(全文)
-
此文献给我的朋友wq
生孩子的话题,在我和妻子间已经讨论过多次,倒不是关于生不生,毕竟这个决定并不应由两个人做出,也早有结论。沿袭了学生时代的习惯,就像写一篇论文一样,妻子开始做计划:孩子应该怎么养育?上什么学校?学什么技能?她试图把这篇论文串起来,写出一篇能让她再次毕业的作品。
而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:放松点,很多事情是没法现在说了算的,当下能做的,无非是一些给自己壮胆的构想罢了,活着而已,哪里有那么多计划可以贯彻。起初她不理解,这么重要的事情,怎么能没有计划呢;后来也逐渐松弛下来,继续研究育儿知识什么的去了(大概又过了两三周吧,大概是发现这些育儿知识对我都不是新鲜东西,终于又回到了“随他去吧”的状态)。
这种态度似乎从中学起就伴随着我。那时候我还是个自命不凡的少年,生活在…(全文)
- 读取更多···